这本书的作者布雷泽尔顿教授,是世界儿科学和儿童发展学领域的重量级学者,曾担任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会会长。他的育儿理论,已经陪伴了好几代美国父母,帮他们享受育儿的乐趣。 这本书以孩子的年龄为轴,为你剖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规矩,教你如何有策略地给孩子立规矩。 首先我们重点来看,为什么要做立规矩这件事?几岁开始给孩子立规矩最合适? 知道了几岁应该给孩子立规矩,那么怎么才能给孩子立规矩呢?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一下给孩子立规矩的步骤。 不过,立规矩这事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看一下立给孩子立规矩能长久坚持下去的小技巧。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做立规矩这件事?
几岁开始给孩子立规矩最合适? 我们回忆下,自己在管教孩子时,是不是内心都会挣扎。自己的童年就不喜欢那么多规矩,不开心,现在我又让宝宝不快乐了,我这样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好像,给孩子立规矩,和让孩子开心快乐,天生是对立。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在这本书里,亳不留情地指出了育儿的真相:让父母和孩子在所有时候都是快乐的,这个目标不仅不现实,还会干扰孩子学习其他更重要的技能。 举个例子: 妈妈带着孩子去商场玩,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车。但是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车了,而且商场的价格比网购要贵不少。所以,妈妈就跟孩子商量「我们今天先不买,等过两天妈妈帮你在网上买回来,好吗?」 孩子一听就不干了,立马站在店里开始哭闹,非要现在就买。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嘴上说着下不为例,还是掏钱买下了玩具。
最后,孩子得到了满足,他是很高兴。但这样的处理方式真的好吗? 我们讲,孩子在出生后,渴了、饿了各种需求基本都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但是当孩子长大一些了,我们就需要让他慢慢明白,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也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立刻满足。孩子需要学会等待,学会为了长远利益,克服当前的困境。 这样,他长大后,才会更自律;遇到困难和挑战,也更愿意放弃一时的轻,先去做些不那么快乐,甚至痛苦的事情,去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幸福。 作者在书中说道,我们育儿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一点点培养他们强大的內心。 很明显,这位妈妈有些没原则,没有立好规矩。 那么,自律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 书中指出,自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小给孩子立下规矩,并在十几年的育儿实践中,不断坚持、重复。
这样父母的引导,才能慢慢演化成孩子自己的规则,最终实现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中国有句古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现在来看,规矩也是帮助孩子形成自律品质的重要力量。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给孩子立规矩的重要性。那么,从几岁开始给孩子立规矩比较合适? 按作者的观点,从宝宝七八月开始,我们的规矩就要派上用场了,根本不用等到几岁才开始。 为什么七八个月是开始立规矩的起点呢?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宝宝七八个月大之前,过多的抱着婴儿,有求必应,并不会把他宠坏。但当孩子到了差不多八个月大的时候,按正常发展速度,孩子就会清晰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不该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当七八个月的宝宝爬向厨房的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妈妈一眼,如果妈妈在向他招手,跟他说快回来,宝宝会更快地爬向被禁止的方向。
仿佛他在确认,大人会不会冲过去追他。 当然,这个月龄的宝宝并不是故意在和父母对着干,他只是通过不断试探,来学习什么是限制,什么是界限。这个时候,家长们除了满足婴儿的需求,还得限制孩子的欲望,并保护他免受伤害。立规矩就这么开始了。 这就是我们分享的第一部分,我们了解到,育儿的终极目标是帮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培养他强大的内心。这个过程不会一直那么快乐,但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按照作者的育儿理论,从孩子七八个月起,父母就要开始给孩子立规矩了。 大道理都懂,但立规矩这事,真正执行起来,很多父母还是头疼。
谁也不想天天和孩子干仗,让家里变成战场。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给立规矩? 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应对孩子不当行为的三步法。其实,作者是分成五步来讲的,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我们把它合成三步。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不当行为,并有效的制止。 我们举个好理解的例子: 我认识一个妈妈,儿子快 3 岁了,他每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的时候,总喜欢抢人家玩具,要是抢不过,还会动手打人。为此,好多家长都来告过状,她真的很认真对待这件事,每次儿子闯祸之后,她都会对孩子是又骂、又罚站。 可每次都是,当下孩子知道错了,说以后不会再打人了,但过不了多久,孩子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还是抢别人东西,打人。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作者在这里建议,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除了有效的制止,还需要用心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
回到案例当中,这个妈妈虽然做了惩罚孩子,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不能打人,但她忽略了,作为一个即将 3 岁的孩子,他的身体发育情况远超同龄孩子,但语言能力稍稍弱了一些,他还没办法清晰、顺畅地说清楚自己的需求,只好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按照作者的观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动机。 妈妈可以先安慰下孩子,等到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关心后,愿意表达出自己的难处,再给他一些明确的建议。 比如教他耐心等待,先去玩下别的玩具,或者教他如何明确表达想玩、或者不想分享的意愿。
听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告诉大家如何制止不当行为时,并没有关心几分钟可以搞定熊孩子,相比速度,他更在乎的是,父母得先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再进行安慰,最后才是引导他改变不当行为。 所以,立规矩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让自己的行为更有边界感,未来更优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立规矩的第二步:平等真诚的与孩子进行沟通。
就是说,当孩子做错事情,不是教训孩子,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跟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 那么具体要沟通什么内容呢? 家长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清晰地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后怎样做可以避免。 当然了,既然是平等的沟通,就不只是家长自己表达想法,孩子也应该有机会表达。 比方说,宝宝躲着妈妈偷偷吃零食,拿着饼干在床上吃,掉的床上很多饼干渣。这个妈妈并不是指责孩子不听话,而是把孩子从床上抱下来,面对面坐好后,跟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