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陈逸之 林涓
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清华大学和新华社合作对全国30万中小学生的调研发现,在疫情的影响下,学生普遍面临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省人大代表、赛德文学校总校长林莘注意到了相关情况。经过调查走访,她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为学校心理健康老师进修相关课程创造条件。目前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老师,专业背景多为普通教育心理学。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建议创造条件为心理健康老师提供针对性课程进修学习机会。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阶段,开设关于感统与专注力、智力发育偏差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性干预的课程;针对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开设关于抑郁症及其他该年龄段高发的心理问题的识别以及家校配合的技能的课程。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与专业机构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接。心理辅导是初级的,心理咨询是第二个层级的,第三个层级是心理治疗。学校与社会辅导、咨询、治疗机构对接后,可以明确心理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增设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用咨询电话。目前心理咨询热线比较分散,建议由政府主导,发挥志愿者作用,设立专用心理咨询热线,并将热线号码和链接置于各学校公众号醒目位置,以便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及时地寻找帮助。
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设立专家库并进行巡回讲座、指导。政府职能部门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心理治疗专家,以此为依托利用线上线下方式,推进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
此外,可以引入公益慈善机构关注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和团体发挥公益慈善机构作用,培养一批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和志愿者。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可治愈的,但要关注的是必须创造一定的宽松氛围和环境,避免因为内卷复发。”因此,林莘建议,有必要创立心理康复学校,不以升学为主要目标,注重技能养成教育,让从心理问题中康复的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技能而正常回归与融入社会。
当前学校和社会上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虽然不足,但还是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心理治疗师队伍是急缺的。林莘建议,引起重视,从医学专业设置上、日常培训上加大力度。同时,要去污名化、去病耻感,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接纳心理问题,鼓励家长和学生正视心理问题,及早寻求辅导、咨询与治疗,将问题终止于萌芽状态。
编辑: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