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创伤后应激障碍——看不见的伤口
你有没有遇到过难以遗忘的伤痛?
人的一生难免有伤痛,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时间是良药,可以淡化一切,
感受到的痛苦会慢慢减轻,
直到能够淡淡地将这一页揭过。
但是对于少数人来说,
他们却永远笼罩在阴影下,
痛苦的回忆不断“闪回”,
一次次将他们引入”地狱”,
严重干涉他们的正常生活,
甚至彻底失去理智。
今天要和大家讲述的就是
这种和创伤有关的心理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01
什么是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在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性事件。
如 来自外部:自然灾害,各种公共突发事件,各种意外事故如矿难、交通事故、火灾,被强奸或被暴力侵袭,突然被剥夺自由或者亲人的突然丧失、遭遇引起严重生理后遗症(颅脑创伤,瘫痪等)的事故。
来自内部:重病、脑血管意外、童年时期与个人经历相关的创伤后遗症等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精神疾病。
PTSD在普通人群中终身患病率高达4%左右,其中1/3以上终生不愈,1/2以上共病有物质滥用、抑郁、焦虑性障碍,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PTSD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受到各国医学界、心理学、军事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02
PTSD四种表现
侵入性症状
指患者会反复出现与创伤相关的回忆或噩梦,并且这些回忆或噩梦会作为线索引发强烈的情感痛苦和明显的生理反应,甚至会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了一样。
表现为反复的记忆闪回、噩梦、强迫性重复。
这些创伤记忆的重现不可预测且不可控,让人一直处于担惊受怕中,不知道哪一次入睡或逛街中,自己会再次回到创伤的情景中。
如被泥石流掩埋后获救的孩子在每年五月雨季来临时都会对泥石流是否会来而心存极大的恐惧。又如电视剧中,
夏木误入一屠宰厂房,诱发了夏木的创伤性体验,出现了紧张和幻觉,导致侦察失败。
回避
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会竭尽全力去避开那些会回忆起创伤的点点滴滴(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以及能唤起这些痛苦的情境、人、对话、地点、活动、物体等),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
例如,在法庭诉讼中,当受害者(PTSD患者)面临执法人员对事件前因后果、细枝末节的追问而不能想起,此时,若勉强地要患者去回忆他想回避的事件,这无异于在伤口上抹盐。
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
患者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出现持续的认知歪曲,责备自己和他人,对自己、他人或世界出现持续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认为“没有人可信任”、“世界是危险的”等。
同时,患者会感觉很难过,对曾经的爱好失去了兴趣。把自己与社会、与创伤事件隔离开来,把自己变成一个绝望,孤独,无助的人。
应激反应
比起创伤发生前,现在自己身体的感知会更敏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会更频繁和剧烈。
会变得更易怒,更愿意铤而走险,甚至直接做出自我毁灭的事情。
也会变得难以放松,时刻保持警惕。一点点的噪音都可能让人变得惊恐慌张,回家后也无法放松,不得不服药入睡。
PTSD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期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诊断是否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评估,不要随意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哟!
03
PTSD的常见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自己确认那些有问题的思维方式,认知疗法可以扭转此类信念。帮自己认识到人不会总是到遭受这样的危险。
2.暴露疗法
引导自己反复重述创伤的过程,直到不再对回忆产生恐惧为止。目的是教会自己正视并控制恐惧。
图源:网络
3.系统脱敏疗法
在回忆较为轻微的创伤性记忆的同时,运用肌肉,肢体和呼吸的渐进放松法调节情绪上、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于这些创伤性记忆的反应。然后逐步回忆越来越强烈的创伤性经历,并使用放松术调节身体和心理的反应。
04
如何预防PTSD
当自己感到“PTSD”时,不妨试试下面几个调适情绪的小妙招:
改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比如“经历了一次地震之后,就认为自己一直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环境”可以扭转为:
“地震只是一次偶然性的自然灾害,我不会一直到遭受这样的危险的”。
与亲人或朋友一起分享经历
加深理解,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互相支持,讨论如何应对,面对现实。
深呼吸
让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十秒,然后放松,重复这个过程,用心体会放松时的感觉,这对于平复心情有很大的帮助!
尝试冥想
可以从网上搜索冥想音频,或者音调舒缓的轻音乐,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数分钟后再睁开眼,会好很多!
一些常用的舒缓情绪的手段(如听音乐、散步)也是有用的哦~
当你实在无法自己应对,有发展成为诊断意义上的PTSD的倾向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援助!请记住,这个世界上不只是你一人在孤军奋战!
创伤给人带来的并不一定只有无尽的痛苦和遗憾,创伤也可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
当我们学会直面恐惧,用新的视角、新的技巧去应对挫折与磨难时,我们就会成长。
来源:健康白山
责任编辑:矣玲玲 编辑: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