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必须先扶精气神,才能让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从而提升脱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宁夏盐池惠安堡镇移民新村惠苑村村貌
近日,记者深入江西井冈山、宁夏吴忠和海南乐东,去实地探访当地如何分别从外部激励、环境改变和产业带动三方面医治精神之“贫”,力图为扶起脱贫之灵魂开出治理良方。
治贫当治懒、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已经持续四年多的时间了,各地的扶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助下,由点及面,已成燎原之势。
贫困的原因千百种,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力求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各部门发挥自己的长处补贫困短板。如若因病致贫,则卫健委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若因教育致贫,则学校有免费义务教育+读书补助。但让许多扶贫干部头疼的却是因懒致贫,譬如有些扶贫干部给贫困户家中送去牛羊让其养殖脱贫,可没过两天却被贫困户吃光,并且养成伸手要的习惯,这样扶不起的“懒”户更多地是让扶贫干部感到头痛。
虽然“懒”病难治,但各地的干部群众却对因懒致贫有着各自独到的“秘方”,记者走访至江西、宁夏、海南三个地区,探究他们的治“懒”良方。
井冈山黄洋界景区
“社交”良方—信息公开引热议,身边朋友给压力
社会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一辈子都会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等各种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对个人的生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春夏时节的井冈山,绿树葱葱,星星之火点亮的红色基因在这里绵延至今,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单位的团队集结在此,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井冈山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引来了无数的人流量,而这些人流通过“红军的一天”等活动带动当地旅游消费扶贫的长久持续。
在率先宣布脱贫的井冈山,除了产业基础良好以外,还有一套很好的治懒举措。时逢雨后记者走进茅坪乡神山村,生活节奏颇显宁静,漫步在小桥流水的风景里,雾气在四面的山顶缭绕漂浮,仿佛那层带有神秘感的面纱即将揭开。
“以前我们村也有村民懒惰不劳动,天天等靠要,但后来在我们的工作下,目前所有的懒人户全部脱贫致富了。”神山村第一书记黄承忠骄傲地回忆道,“我们主要是先识别这户是否因懒致贫,确认后便登门做思想工作,这样的思想工作我会连续做十次,如果做了十次思想工作还一如既往地懒那可对不起,我们会在村上定期集中开大会时进行因懒致贫户信息公开,让街坊领居都看看,这一旦影响到他们的社交问题后,就开始慢慢地转变过来,有时候对这些人就得逼一把。”
随后记者又走访距离神山村不远的马源村,同样的方式在这儿也得到有效践行。
“那个时候也没管那么多,反正政府给了这么好的福利,干不干活都能拿,那我还干着干嘛。不过后来村上开大会给我公开,一些平常玩的朋友很明显开始躲着我了,更别谈借钱什么的。弄得我也难受,也没什么其他办法,那就还是干呗,后来就跟着村里人一起种莲花了。”马源村村民雷光明告诉记者。
回忆起当时公开的难堪与委屈,最开始时还很委屈,懒又不犯法。还为此愤愤不平,不过后来尤其是当同村其他人不愿意与他交往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大家都不愿意与懒人交往,这让他很无地自容,而后积极改变,去年已被组织评上“优秀脱贫户”。
据其他村民介绍,雷光明后来积极发展太空莲产业,依托于井冈山大量的红色教育人流量,近两年不停地在扩大了太空莲(当地一种“莲花”品种),并且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种植致富,2018年仅太空莲种植收入就超过2.5万元,而且供不应求,为继续扩大销售满足市场需求,雷光明今年还要再扩种。
扶志这场仗,在井冈山打得漂亮。
宁夏吴忠市境内黄河水灌溉的优质水稻田
“环境”良方—易地搬迁换环境,道路开阔思维活
穷山僻壤,交通不便,信息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也会被阻塞在重重大山之外。祖辈居住在山里的贫困群众,教育的缺失,大多数的懒惰思想已成惯性,难以克服。易地扶贫搬迁至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平原地带,生活环境从窑洞变成了洋房。
记者来到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惠安堡镇惠苑村,惠苑村是移民新村,从惠安堡南部山区的萌城乡里易地搬迁到了惠安堡的交通要塞——隰宁堡附近,记者看到不宽的沥青路上往来的大型卡车络绎不绝,时值春夏,村边的国道上已堵满了大货车,这些货车都是从甘肃、陕西、山西途径本地,贯穿从东至西、从西到东的必经之地。
在惠苑村,一排排崭新的小洋房鳞次栉比,褪去了黄土高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瘠生活匮乏感,多了些民风和睦生活的亲切感。
惠苑村村民姚文礼告诉记者,“以前在萌城山里的时候,住着窑洞,山里也没什么挣钱的活干,天天只会和周边的朋友们打牌喝酒,山里平地也不多,而且啥也不知道,有点小杂粮管饱就够了,后来整村搬迁到惠苑来,不仅房子都修好了,还每户分有养殖棚,而且在这儿南来北往的人也多,我会经常跟他们司机聊天,知道的事情慢慢多了起来,而且我身边的人采种黄花、养羊都可以挣到钱……”
姚文礼住在山里时是个出了名的懒人,经常跑到邻居家蹭酒喝,亲戚朋友都不待见,后期要发展养羊,想要贷款找担保都没人愿意帮忙,也是村主任再三确认姚文礼是真要干事了才集合村干部帮他担保贷款养羊,现在姚文礼已经发展滩羊养殖100多只,并且是当地农商行的四星级信用客户。
“新的环境对姚文礼还是有很大冲击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对比就没有觉悟,周边的人都在积极谋发展都富裕了,这种环境、这种氛围就让他耳濡目染地干了。”惠苑村内四股泉村村支部书记杨彬君说。
乐东佛罗镇农民正在採摘蜜瓜
“产业”良方—村里引来致富瓜,户户都盖小洋楼
当一个地方的产业成为本地的优势产业之后,无论往产业链的哪个部分切入都是可以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耳濡目染的产业氛围或多或少也能勾起贫困户的劳动欲。
位于海南省西南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求雨村哈密瓜种植基地内,现在正在采着最后一茬哈密瓜,“这最后一茬瓜大概能卖到3.5多块一斤了,价格还算不错,采完后新疆瓜上市海南就不种了,等到秋天的时候反季节再种了。”求雨村老书记石奇祥告诉记者。
佛罗镇哈密瓜产业基地周边的村庄看起来普遍较富裕,家家户户都是住着2-3层别墅,记者沿着主干道一路走,看到的也大多是在盖大房子的小工程施工现场。据了解这里80%以上的村民增收致富都跟哈密瓜产业相关,主要是反季节,全国就海南产瓜,所以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来海南采购,当地贫困户再懒,只要是随便打打零工,或者去包装厂、薄膜、支架、施工、种瓜、采瓜、卖瓜……甚至在村子周边弄弄农家乐都能挣到钱。
佛罗镇青山村的陈丕雷,以前就是天太热什么都不想干,种地三亩足够,一亩种口粮两亩种糯米酿酒喝,终日一天三顿酒,是典型的因懒致贫贫困户,不过一到农忙时节,街上是哈密瓜、地里是哈密瓜、全国各地的大货车都来拉货,纸箱厂24小时连轴转,周边餐馆酒店天天爆满。陈丕雷看到大家都开着轿车、住着别墅,心里不免痒痒作祟,就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下,陈丕雷2016年就和别人合伙种了百来亩哈密瓜,每年的冬季春季产瓜,每亩每茬能达到5000多斤产量,产值超过2万元,次年陈丕雷就脱了贫,并且在2017年也盖上了自己的小洋房。
据悉,乐东县一直都是属于偏贫困地区,不过佛罗镇的哈密瓜种植已经发展20多年了,现在已经形成了4万多亩核心产区,每年产值超过10亿,做大做强了蜜瓜产业,贫困户的生活都离不开了,治“懒”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来源:农民日报新媒体
编辑校对:张琼文 崔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