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多,常使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说起“心理咨询”,一方面有人觉得它很神秘、离生活很远而对其浮想联翩,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它就跟算命一样不科学,对其持怀疑态度。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不甚了解,甚至误会极深,今天康康就带你详细了解一下心理咨询到底是在做什么。
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由心理咨询师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希望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人们内心的冲突,错误地学习或者外部环境因素都可能引起心理冲突,情绪痛苦,甚至导致其他的症状。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绘画等交流媒介与咨询师沟通,在咨询师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从而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走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
国际卫生组织(WHO)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等重要。我们也都知道,心身一体,身体健康心情自然好,受情绪困扰时可能会带来各种不舒服和疾病。身体得病了要去医院,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做心理咨询,这样会把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注重心理品质的提升,预防胜过治疗。
误区二:只有少数人才会存在心理问题
人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情绪和心境,心理上的不舒服每个人都会碰到,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有些是科学的,但有些只是暂时压制。每个人都会存在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或者对人的影响有区别。
误区三: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人的误解。每个人都有心理困惑,只有在调节不当时才可能形成心理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而绝大多数人都有自我排解的能力,有社会支持系统,只有极少数会发展成精神疾病。
误区四:心理咨询是很难为情的事
由于心理咨询行业在国内发展时间比较短,大家了解不多,只有到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找心理咨询师。其实,接受心理咨询是安全、愉快的体验过程,而这种行为,可以避免很多后续心理问题的发生,也让来访者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阳光。
误区五:对心理咨询期待过高
心理咨询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在遇到坏情况也能笑出来,那并不是正常人的反应状态。咨询能达到的是,当我们再次面临困境时,可以不像过去一样糟糕,能够以更好的方式应对。在咨询的过程中,也不是全程都让人心情愉快的,因为有时候我们需要重新面对过去经历中让我们痛苦的一面,重整这样的经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正是心理得到疗愈和成长的过程。
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就像到医院一样,去一次开了药回去吃就可以了。其实,这个要区分着看,有些不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两次咨询就能解决,而大多数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访者急需解决的症状,往往不是问题的根源,咨询师需要在持续的会谈中抽丝剥茧地来找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职业角色,他们感情丰富、细腻,对心理的变化观察敏锐,经常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心理上的复杂情绪,而且愿意用学到的心理理论和技术去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
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是一种职业的、专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它体现在,其中的一方(咨询师)完全超脱了一般人际关系的是非、利害、好恶等评价,创建一种平等、安全的关系。离开咨询室这个空间,在咨询时间外,来访者不应寻求和咨询师有任何私下的关系,包括请客、送礼、分享其他生活琐碎事等。
心理咨询是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咨访关系是求与助的关系,是主动治疗。求助者掌握着主动权、心理咨询师是被动的。求助者与心理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所以,咨询过程中,求助者需要完成心理师布置的作业,只有来访者积极努力才能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当然,如果双方觉得不匹配时,都有权利提出转介要求。
不知道听完康康的讲述,你是否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深的认识呢?如果你也有心理困惑,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莫愁心理关爱工程”链接进行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