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要用咨询技术。
本期视频将帮你区分朋友关系与咨访关系,并建议你不要在生活中使用心理咨询技术。朋友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以下几种灵活变换。
·假设A、B为朋友。
→第一种A小孩对B小孩:傻逼老板又让我加班,气死我了。你这老板真狗,我帮你骂他。
→第二种A小孩对B大人或A大人对B小孩:傻逼老板又让我加班,气死我了。加班真烦,你也别累着自己。
→第三种大人对大人:今天加班有点累,准备洗漱一下睡觉了,早点休息吧,我明天晚班看个剧再睡。
在以上几种模式的灵活变化之下,两人的关系得以取得动态平衡。不过这时可能有人会说:我跟朋友一直处在这种小孩对大人的状态,感觉没什么,偶尔几次可能没有什么。但如果长期下去,让我们看一下两个人可能存在的感觉。
小孩:我值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我只有当个孩子才能跟你保持这种关系。你对我好会不会是另有所图?离开了你我该怎么办才好?大人,我是你的神,你不可以长大。我不能再这样了,否则你长不大,什么事都要来问我真烦人。
不过若你较长一段时间处在这种单一模式中并感觉还OK,那更像是两个不断生长的圆在某一时间段内恰好契合,就像这样。但随着两者之间的不断长大,这种模式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接着说一下咨访关系,这种关系则永远是一种"大人"对小孩的关系。虽然这看起来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但它是动态平衡的。原因就在于引入了咨询设置与咨询伦理,你不会向你的朋友收费,你的朋友也不会因为你泄密而向你告上法庭。
并且有一点需要注意,这里的大人的工作是融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去分析来访发生了什么。怎么了?这其实是两个人在做一个人的工作。大人就像我在纸上写的字,有字吗?有字。字是什么?字是"无"。
而朋友之间,则一定是两个人三观的碰撞与交融,是两个人在做两个人的事。
现在说一下为什么不建议在生活中使用心理咨询技术。这句话表达的可能不是很清晰,实际想表达的是不要在生活中妄图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帮助他人,因为有可能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帮自己,并且有可能没有帮到他,反而伤害了他。
比如有人在公园里哭,非要不让他哭,去递纸巾安慰,甚至去做咨询,这实质上是因为耐受不住他的哭,并感到焦虑,所以才做了这些行为。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所以并没有在帮他,而是帮自己,并且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可能会迫使自己成为大人角色,同时可能使对方退行为小孩。如果外界的环境并没有足够安全,那么退行的小孩很有可能再次受到伤害。
综上所述,不建议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使用心理咨询技术。